圖片來源:總統府,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台灣新南向政策持續發酵,透過政治和經貿政策,台灣政府近年與東協國家展開對話,即使如此,台灣面對鄰近大國的威脅下仍有不少阻力,根據台灣智庫投稿於媒體上表示,台灣發展出不同於中國的南向政策,以人文本的軟性合作機會是未來南向的政策核心。
根據亞洲交流基金會的主席HH Michael Hsiao投書於《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表示台灣正在努力調整亞洲經濟的方向,透過新南向政策加強與亞洲鄰國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的合作,減少台灣對任何單一市場的經濟依賴。
以人為本展開對話
雖然台灣仍然相當依賴中國的經濟,但同時透過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雙邊貿易從2016 – 17年增長了約15%,而台灣對這些國家的投資增長了54%。此外,台灣與印度政府也開啟了雙邊投資協議,以台灣自豪的高科技技術來培養印度人才。
新南向政策的主旨在於「以人為本」,從策略上看,新南行政策所針對的18個國家中有6個是重點國家,如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這些國家的社會和城市長期與台灣保持密切聯繫,而這些長期關係的成果將會轉化成為未來需求和發展的利基,發展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和區域聯繫方面的多元夥伴關係。
雙向緊密的交流
目前台灣新南向政策獲得 17個公共項目,總投標價為252億美元,HH Michael Hsiao也表示台灣的質量開發和經驗優於「中國模式」,尤其是在「軟基礎設施 」領域中獲得青睞。
另外一方面,雙方民眾交流也逐漸頻繁,2018年上半年,台灣迎來了來自東南亞近41,000多名學生,而2012-13學年為20,207名。自2016年以來,來自東南亞和南亞的400多萬遊客到台灣訪問,成為台灣主力觀光客群。
遇上大國的阻力
新南行政策為亞洲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一個符合各方利益的共同願景,但仍需要應對各方的挑戰,由於與亞洲其他主要大國相比,台灣是一個相對資源有限的國家,新南行政策必須加強其資源的戰略部署,以便在關鍵領域和國家取得實質性成果。
加上中國因素仍然持續影響台灣,國內也需要更多政府與私人之間的交流來達成更緊密的南向關係,藉由“以人為本”降低政治敏感度,從人才培訓,公共衛生,農業,科技,文化藝術,貿易和非傳統安全與鄰近國家簽訂合作備忘錄,減緩與大國競爭的關係。《延伸閱讀: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台商布局「新南向」可望減低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