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是泰國人的新年,但對香港人而言,這個喜慶節日一點也不陌生。全因一群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泰二代」,近年堅持在港傳承這個文化習俗。《香港01》專訪了其中一位,談及她的成長經歷及在港宣揚泰國文化的初衷。
Vita 的皮膚白晢,也操純正的廣東話。若單憑外貌談吐,與正常的香港人無別,但其實她還有多一個身份,就是在港生活的中泰的混血兒「泰二代」。Vita 的父親是廣州人,而母親則是於在 80 年代從泰國嫁來香港的過埠新娘。不過她表示,母親向來不刻意強調泰國人的身份,也沒有教導她泰文。直至七歲,Vita 與家人首次回到於泰北的故鄉,才驚覺自己是個「泰二代」。(延伸閱讀:媒體的一大步!公視推出印泰越語新聞提供新住民更多台灣大小事)
年幼對家鄉印象負面 長大擁抱「泰二代」身份
首趟回鄉之旅,Vita 對泰國的印象只能以「落後」及「可怕」作總結。她記得當時家鄉會收集雨水飲用及洗澡,但盛載雨水的容器滿是蜉蝣。Vita 在旅程期間飽受不同的昆蟲折磨,還被蚊子咬均全身。回鄉 10 天裏,她哭了足足 7 天。「當時感到在香港生活很幸福,那時認為如果在泰國生活,是很慘的一回事。」
直至 15 歲那年,Vita 再次回鄉,同時也對泰國徹底改觀。她憶述當時家鄉的設施變得現代化,以往可怕經歷再沒重現,反而有了另一番體會。「那次(回鄉)之後,很想和在泰國的家人聊天。回來香港後,很想學泰文。但當我與媽媽這樣說,她卻認為學泰文沒有用,應該先學好中文及英文。」(延伸閱讀:是新住民也是位甜美Youtuber!27歲越南籍阮秋姮成國慶主持人)
母親冷淡的反應沒有令 Vita 意志消沉,反而促使她秘密學習泰文。「那時因為媽媽在家中不肯教,只叫表嫂買了本習字簿給我。及後我每碰見一個泰國人,便請教他們一個泰文字母。」把泰文完整 44 個字母都學會後,Vita 仍意猶未盡,想學習拼音等知識。這份學習的熱忱最終也打動了她的母親。考完會考後,母親替 Vita 在泰國聘請家教老師,讓她每天上 2 小時泰文課。
時至今天,Vita 已成為泰文老師,在網上及九龍城一家教育中心也有開辦泰文課程,深深明白教導泰文的困難,也逐漸諒解母親為何不親自教導她泰文。「媽媽的教育程度不高,其實也只是二、三年級的程度。她可能不知如何入手去教。不只是我,我身邊在香港出世的泰二代,九成也不會接觸到泰文。」
冀解開港人對泰國誤解
在半個泰國家庭長大,Vita 也有透露在香港作為「泰二代」的苦處。「當時很多同學認為我很古怪,很小跟我玩。我們泰國人很喜歡用一種爽身粉,每一天洗澡後也會搽很多爽身粉,那些爽身粉的味道很濃。很多同學及老師也會跟我說,學校不能噴香水。」
Vita 的家人從小教導她,與人說話的時候,總要低着頭,不可直視對方。Vita 習以為常,結果經常被老師及朋輩認為她沒有禮貌。在成長的過程中,Vita 面對不少港人對泰國人的刻板印象。「以前在香港也有泰傭,他們會認為,很多在香港的泰國人也是泰傭。」但她指近年社會轉變了不少,由當初不熟悉逐漸變得接受泰國文化。「現在當我與別人說是泰國人,他們會很開心。很多香港人喜歡到泰國玩,有些人甚至希望到泰國退休。」(延伸閱讀:「追逐自由的人,都會愛上清邁」,英男赴泰打造豪華共享空間)
Vita 認為很多港人對泰國的刻板印象,或因為對當地文化習俗不認識及存在誤解。因此近年她積極聯同在港其他「泰二代」舉辦不同文化活動。其中一項重頭戲,便是每年 4 月的「香港潑水節」慶祝活動。Vita 在 2015 年首次在九龍城舉辦這個活動,最初只為期一天。後來參與的人數愈來愈多,給予她信心再接再厲。直至今年,Vita 與其他「泰二代」已連續五屆主辦潑水節,活動也由以往的 1 天增加至 6 天,也加插了泰國市集、巡遊和服飾體驗等不同環節,讓參加者對泰國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Vita 如此堅持宣揚泰國文化,全因她有一個信念。
「始終香港也是多元文化的地方,不想少數族裔因為生活在香港,而失去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