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著數十年國際志工淚水和汗水的泰緬邊境

對台灣民眾來說,對緬甸的了解或許僅止於翁山蘇姬與內亂不斷的印象,然而泰緬邊境卻擁有不少台灣人在此當作第二個家,也讓台灣展開與緬甸長期的非官方國際交流。

0
985
分享文章

圖片來源: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對台灣民眾來說,對緬甸的了解或許僅止於翁山蘇姬與內亂不斷的印象,然而泰緬邊境卻擁有不少台灣人在此當作第二個家,也讓台灣展開與緬甸長期的非官方國際交流。

位於泰國邊城的 Mae Sot(美索)隔著梅河與緬甸相望,成為難民居住的中心,最多人權團體駐紮在此,近來歐洲迎來大量難民同時,這裡早就成為國際上急需展開救援的角落,泰國政府對於營內難民僅予以管制,限制營內難民離開營區,其他糧食、建設、物資、教育、醫療等服務工作,則由國際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所提供。

這些難民的構成要往回追朔至緬甸 1948 年獨立,境內少數民族與政府軍持續爭戰;1962 年軍政府上台後,更是對少數民族展開無情血洗。許多克倫族百姓為躲避戰火,穿越邊境來到泰國,成為「難民」,邊境共有 9 座難民營,高峰時期曾收容過15萬難民,其中最大的是距離美索約 40 分鐘車程的美拉營(Mae La Camp),營內人數達 4 萬人,更有超過百萬的緬甸民眾被迫成為移工。

為此,全球人權團體紛紛過來泰緬邊境尋找可以幫忙的機會,其中知名的「梅道診所」透過當地社群自助能力,提供了泰緬邊境人們健康醫護的照料,如今,梅道診所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醫療機構,員工共500 多人,每年診治人次高達 11 萬,更與許多知名國際援助組織以及學術機構合作,在台灣也有不少組織團體招募志工一同前往。

其中在泰緬邊境深耕許久的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成立於 2014 年,取「Global」+「Local」=「Glocal」之意涵為名,根據官網介紹,他們以「跨越國界行動、創造共好世界」為宗旨,開始海外服務行動的腳步,持續深耕泰緬邊境,建立起當地社區的夥伴關係,並推動兒童教育、部落發展、健康促進、生態復育等服務計畫,致力扶持弱勢兒童及族群,逐步培養當地社群自助能量。

此外「臺灣世界青年志工協會」多年來也協助當地少數民族及僑胞文化及教育方面工作目前仍持續對該地區進行各項等服務工作,以及「中華人權協會」提供泰緬邊境中千位孩童兒童午餐。

身為亞洲最大的難民營支撐的泰緬邊境,有著不少台灣人及組織在此擔任志工展開人道救援,國內持續有各種大大小小團體分別來泰緬邊境獻出一己之力,雖然緬甸問題依然難解,難民營短時間也無法獲得改善,但泰緬邊境的故事中仍然待續,包含了台灣及其他許多國際志工的盼望。

理解不應設限,張開雙手擁抱東南亞文化;深入或淺顯,每段故事都值得述說。